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此一时彼一时,2018年的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恐怕是找不出比人工智能更为火爆的概念了,于是上至科技巨头下到创业公司一夜间纷纷投身AI热潮急于抢占先机,但中国市场总是具有本土特色,市场和消费者并没有像人工智能引导者们期待的那样成熟,甚至还颇有些疑虑,不理解都在鼓捣什么?
之所以会有如此偏差,可能是因为智能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消耗了人们太多的耐心。我们可能遇到过太多这样尴尬的“智能”场景:你躺在床上休息,想关掉天花板上的灯放一首舒缓的轻音乐,于是你需要喊出暗号唤醒智能家居控制设备,一字一句说清楚要关掉哪盏灯,诶?咋不管用?反应好慢?再用暗号唤醒控制设备,放一首歌曲吧,是首你不喜欢的歌曲,再用暗号唤醒控制设备,下一曲,还是不喜欢!再···发现了没?跟机器说话简直能把人逼疯。
上面的情景,并不是个例。从目前智能硬件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大一部分智能设备仍只是“伪智能”设备,仅通过Wi-Fi通信模块提供了基础的联网控制与信息索引。然而,在人们期待的家庭智能化场景中,真正的智能设备不仅仅是实现通信连接,服务连接,更要在人与设备间的交互上不断进化,而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种催化剂,给机器补补脑让它更懂人类。
高级语音交互让生活更方便更智能
回顾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工程师对机器不断改造,以解放人的过程。最早期,键盘是唯一的输入设备,与你为伴的只有枯燥的指令与冰冷的字符;后来有了图形界面,才有了鼠标。但是鼠标和键盘都只是交互的介质,并不符合直觉。 真正好的交互,应该符合人的直觉,上手即可用。
装备了触摸屏的智能手机,让我们离这个目标更近了一步。灵敏的指尖,代替了键盘/鼠标这层中间介质,做到了所触即所得,身体得以进一步解放。然而,虽然在空间上,你的身体不再需要端坐在电脑前——但操控一部手机,仍然需要手指和眼睛的全程参与——人机交互理应有更好的未来。
语音交互,则为人机交互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首先,感官占用更少了,手可以解放出来;其次,开口说话是我们先天具备的沟通技能,学习成本最小,最重要的是,声波天然可以摆脱设备位置的束缚自由传播,未来甚至可以做到 device-free,在任何地方发出指令,都可以进行交互。在信息输入的速度上,语音直接说出指令也比触控点选来的方便。
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机交互通人性
要保证上面这种级别的语音交互,机器需要准确收集并提炼出的重要字眼有“卧室、灯、刺眼、关,放,轻音乐”,并最终组合出3个指令“卧室灯关闭”“卧室灯初始亮度降低”“放一首音乐,主人喜欢的轻音乐”,这需要设备具备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以正确地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这是人工智能是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
击败国际顶级棋手李世石的“AlphaGO”,可能最为人熟知的人工智能了,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于机器的“深度学习”能力。 通过模拟人类的学习过程,机器学习用一些特定的算法指导计算机利用已知数据得出适当的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新的情境给出判断。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种叫做“神经网络”的算法,它通过模仿人类神经元工作方式,让单一神经元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并基于信号特性,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传递给关联的其他神经元,最终经过多层神经元的彼此筛选,得出针对信号的结论。
听起是不是越来越复杂?其实就是一种模拟人脑处理信号的方式,科学家可以通过有限次数的训练,让程序自己学会对新信号的处理能力,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数据来训练,机器也可以准确的理解人类语言的意图,甚至是“言外之意”——问完天气的你随口抱怨了一句“真冷啊”,它可能会温柔地提醒你要多穿些衣服出去。
AI取代“伪智能”,从家庭助手开始
再美国,各科技巨头早就纷纷推出其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设备,希望提前抢占市场。而这一市场,目前有着界限鲜明的两派:一边是以Apple、Microsoft为代表的语音辅助派,把自家的手机版助手直接移植到了Apple TV、XBOX设备上,语音仅作为辅助交互手段;而另一边是则更为激进的Google和Amazon,其推出的家庭智能助手Google Home、Amazon Echo通过语音交互为用户连接丰富的第三方服务。技术方案各有不同,但巨头们在商业上的战略意图如出一辙:通过融入家庭生活场景,成为家庭成员获取服务的新入口。
把目光转回国内,国内想要一统江湖的厂商目前并不在少数,但整个市场却反响平平。究其原因,智能语音类设备只是连接服务的一个可以语音交互的端口, 背后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不断叠加的丰富的服务,从根本上增强使用体验,只有软件和硬件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智慧服务,而在这里诸多服务商与开发者各自为营参差不齐难以聚拢,这也是智能硬件厂商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者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资源整合的原因,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进家庭的过程不可避免是一场负重前行的消耗战,优胜劣汰,赢家通吃。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落地环境比在美国更为复杂,如何更好地让人工智能技术切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哪里突破,怎么实用起来?在做好持久战竞争准备的同时,用户是否已经广泛地具备了接受人工智能产品的思想意识?不论积极还是悲观的态度,不管是期待还是焦虑的求索,绝大多数科技界领袖都相信,在2018破局之年人工智能时代将与大众更贴近,并将在这一两年内为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带来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更具价值的巨大改变。